摘 要:建設應用型大學是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市屬高校轉型建設應用型大學是落實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更是市屬高?!皟群?、特色、差異化”發展的體現。從應用型大學的起源、特色標準、國外先進應用型大學辦學經驗以及我國市屬高校轉型應用型大學的方案等方面入手,為市屬高校轉型建設應用型大學提供科學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市屬高校;國外應用型大學;轉型建設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轉型發展,教育部聯合多部委于2015年制定《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2018年6月,北京市出臺《關于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宏觀引導,推動高等學校分類發展,逐一研究并明確市屬高校辦學定位,推動其在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為此,北京市教委組織專家組對市屬高校進行全面考察,近日印發了《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分類發展方案》?!敖ㄔO什么樣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怎樣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北京市屬高校轉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走什么樣的路徑?本文就市屬高校轉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從源頭切入,深層次探析應用型大學的特色和建設標準,同時借鑒國外成功辦學經驗,制定符合市屬高校實際的建設方案,提高“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追溯國內外應用型大學的起源
1.應用型大學的由來
應用型大學最早出現在歐洲,其英文名為“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在《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中,“應用型大學”被定義為“一類特別的高等學校,在這類高等學校,學生的實踐性培訓比在綜合性大學更為強調?!钡谝淮问澜绱髴鸷?,新技術不斷進入生產領域,西方發達國家對各領域內的技術人才需求量猛增,美國等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中逐步分化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動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電子計算機、信息化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廣泛進入生產領域,企業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并不斷細化。各經濟發達國家開始轉變教育理念,許多歐洲國家將職業性院校合并升格為應用型大學,短期內涌現出一大批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些新興的應用型大學肩負開展應用研發創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服務區域發展和就業等多重使命。
2.我國應用型大學的起源
我國應用型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學術界,最早提出“應用型本科”概念是在1998年,當時就職于江南學院的龔震偉認為,傳統本科教育脫離實際和實踐,加強應用性已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大要求[2]。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長春召開了“應用性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在會上“應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10年7月,國家層面第一次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轉型發展”。
應用型大學的特色和建設標準
與國外相比,我國應用型大學的建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也短,對應用型大學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把握應用型大學的特色和標準是市屬高校轉型建設的關鍵,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須從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發展方向三個維度來進行考量。
1.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
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的核心是應用為本,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教育著力點,專業和學科的設置應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強調實踐教學,注重應用研究,促進產學研用的結合,為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等基層單位培養高層次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應用型大學是以服務地方或行業,提供應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辦學定位的,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取決于為區域培養技術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市屬高校轉型建設應用型大學時的定位應當突出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辦學定位應具有地域性和行業性特色。
2.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大學主要的目標是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很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夠從事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的,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應用型人才區別于技工,應用型人才更注重的是實踐創新能力。應用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更側重于科技應用方面的知識、技術的積累和素質的提升,目標是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的發展需求。
3.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方向
處于職業教育頂端的應用型高校以科學知識、專業技術的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傳授和積累技術技能為主,倡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在于培養生產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其本質多為改造世界[3]。學校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等方面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突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之路,為地方各行各業培養既有一定理論素養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教育尤其是要致力于解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應用型大學將服務地方、服務行業產業、對接企業作為重要目標,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的合作,營造多方共贏局面。
國外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成功經驗
1.美國應用型大學
美國的社區學院創辦于19世紀末,一般為兩年制,是集多種教育類型于一體的??茖哟胃叩冉逃龣C構。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特點主要體現在服務面向的社區性、辦學職能的綜合性、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辦學的開放性和經費來源的多渠道[4]。社區性是社區學院區別于其他類型高校最根本的特點,社區學院在辦學中始終堅持以本地社區為中心。社區學院的辦學職能包含社區服務、升學準備教育、補償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各種教育類型。辦學職能的綜合性決定了社區學院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如轉學教育、返回工作崗位的培訓、成人教育和各類培訓。社區學院的開放性也是別具一格,對學生而言,有教無類,學制有彈性;對教師而言,來去自由,專兼職皆可。社區學院的經費來源遵循“來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聯邦政府資助、州政府撥款、地方稅收、學生所繳學費和其他零碎收入等都是其經費來源。社區學院產生后,因其獨有的優勢和特點經久不衰,在21世紀,被人譽為美國通往未來的動力[5]。
2.德國應用型大學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德國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大學又不專注于此,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據統計,無論是在校生數量還是畢業生數量,均占到了德國高校人數總量的40%以上。其中,德國60%以上的注冊工程師、50%以上的計算機和商務專業人才畢業于應用科技大學[6]。學校的辦學特點主要包括知能結構的復合性、教學環節的實踐性、師資隊伍的雙師性、產學研合作的緊密性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制一般為四年,學校的主要社會功能是為企業培養具備較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注重理論知識在企業實踐中的應用,學校教授普遍具備多年的相關行業工作背景,學校內外有許多設施良好的實訓實習基地。德國應用型大學特別看重產學研合作的緊密性。學校鼓勵教師創辦自己的公司或直接參與企業的工作;另外,學校設立獨立的應用性研究中心,作為科技孵化基地,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專業人才,這樣學生畢業時不用經過太多培訓就可以直接投入到企業的生產中去。
3.法國應用型大學
法國高等教育制度的特點是“一個國家,兩種高教”的二元體制,即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和專門性高等教育機構兩個系統并存。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危機使法國大學生的就業受到嚴峻考驗,人們發現應用型大學的畢業生比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在世界高校排名前100所中,法國的應用型大學相較綜合性大學一直有著更高的聲譽。這得益于它的辦學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專業性、人才培養模式的通專結合性、教學的應用性、學校管理的高效性。法國應用型大學培養目標的定位是為行業培養具有頂尖水平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法國有不少具有顯著特色的應用型大學,如巴黎高等商業學校的畢業生很多都是善于社會人際交往,管理技術高超卓越的商業精英;巴黎理工學校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著稱;國立行政學校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級公務員和高水平教師。法國應用型大學在修業形式上實行學年制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更加注重課程的通識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學校都有充足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實習實訓場所。學校在管理機構設置上十分精簡,主要由校長直接負責,設立董事會或校務委員會,輔助校長工作。另外,學校還設有秘書處,負責處理學校日常行政事務。
4.米蘭應用型大學
米蘭應用型大學的典型代表是米蘭理工大學,學校在歐洲的理工大學中排名前20,它擁有1,000多名教授,4萬多名在校生,9個學院,17個系,7個校區,是意大利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理工大學[7],米蘭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呈現明顯的層次性。在“應用性”這個大前提下,米蘭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從本科到博士,側重點均有不同。對于本科生的培養,側重于“基礎性”,即傳授學生基礎性科學知識和培養基礎性職業能力。對于碩士生的培養,側重于“深入性”,即傳授更加深入的理論知識、進行更專業的培訓,還要培養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對于博士生的培養,側重于“獨創性”,即引導博士生獨立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得出獨創性的成果。另外,米蘭理工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格外重視傳授應用性知識和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
北京市屬高校轉型建設應用型大學的方案
1.開展高相關性理論探索,加強轉型發展頂層設計
從政府、學校、企業等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研究出臺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高起點、全方位、系統性、多層次構建轉型發展戰略體系,全力促進市屬高校平穩有序轉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從政府層面上看,要運籌帷幄、高屋建瓴,指導市屬高校轉型建設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對接,從領導小組、戰略、規劃等維度不斷深化有關高校轉型的總體布局。從學校層面上看,要認真落實中央、北京市委關于高校工作的重大決策部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從轉變思想觀念切入,從調整學科體系入手,從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發力,從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推進學校綜合改革,以“十三五”規劃收官和“十四五”規劃謀劃為契機,做好實施方案,做到“真轉型”。從企業層面上看,要與政府、高校建立聯動機制,深入掌握政府經濟工作動態,與高校積極互聯互通,將自身發展目標和對人才需求與高校建設發展有機結合,培養“實用、耐用、管用”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2.提升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在國內形成比較優勢
基于政府主導、行業主為的動力供給,應用型大學更重要的是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成為協同創新中心。應用型大學的專業學科群應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行業設定,重點發展應用型和高新技術類學科專業,有針對性地改造和提升傳統學科專業,實現對學科專業全面的調整和建設[8]。要根據應用型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要立足市情和校情,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遵循教育自身規律,突出本校特色,在服務地方發展和產業轉型的貢獻度上“有為”“有位”,力求建成一批在國內有明顯優勢的學科專業。
3.引進優秀人才參與辦學,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在引進人才過程中,高校應進一步明確優秀人才范圍,強調人才的專業應用技能和社會貢獻,拓寬引進渠道,完善柔性化引進人才機制,如采取聘任客座教授、企業導師、企業經理人等彈性聘用,以進一步提高應用型高校的實踐水平,保證以當地經濟社會需求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在優秀人才引進過程中,高校應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形成合力,多角度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吸引他們來校參與辦學,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提高優秀人才的待遇,最大程度尊重人才,讓他們在一個舒適友好的環境中投身建設,激勵他們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4.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
應用型大學的辦學主體是多元的,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是興辦主體,大學是實施主體,企業是參與主體。因此,教學任務要與當地企業發展緊密結合,高校要不斷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9]。首先,要強化實踐基地建設,構建校內實踐教學與校企聯合培養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形式多樣的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結合課程教學,搭建學術交流與創新平臺,通過學術沙龍、學術論壇和走進企業的科技服務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在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活動中增強科技服務實踐的能力。最后,部分課題組還可以根據企業研究需要,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實踐活動,以此拓展學生的科研深度與廣度,同時加強了高校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作者:何裕 錢丹紅,單位:何裕,北方工業大學學校辦公室;錢丹紅,北方工業大學發展規劃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A/OL].(2015-10-21)[2020-08-31].
[2]龔震偉.應用型本科應重視創造性的培養[J].江南論壇,1998(3):3-5.
[3]李書涵,歐陽忠明.新時期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理論訴求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0(2):5-11.
[4]王麗芳,曹娣,馬艷芝,等.國外應用型大學辦學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9):412.
[5]陳微.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歷程、辦學宗旨、課程規劃、師資要求及經費來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1,2(4):54-56.
[6]鐘小斐.借鑒德國經驗 建設應用型大學[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3):1-4.
[7]About the University[EB/OL].(2009-02-05)[2020-08-31].
[8]黃達人,等.大學的轉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9]朱國華,張勤.應用型大學建設:整體背景、目標定位與優勢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34):54.
[10]李德才.創新應用型高校治理結構的思考[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4):14-18.
《北京教育》雜志